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媒体宣传

媒体宣传

首页 > 媒体宣传 > 正文

学习强国(2025.7.25)青春黔行│贵州医科大学“青春岐黄赋能”实践团队:以中医药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发布者:  时间:2025-07-25 17:46:54  浏览:

  7月11日至17日,贵州医科大学“青春岐黄赋能”实践团队深入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杠寨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走访中药材种植基地、药企生产车间及开展惠民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杠寨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师生合影

 参观种植基地团队师生合影

  林下种药:“两山”理念下的生态智慧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600亩药田嵌于松杉林间,竹节参、黄精、淫羊藿等道地药材依托山林自然生态生长。“这些药材依托散射光生长,无需砍树毁林,每亩山林可实现数千元增收。”徐昌艳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直观地理解了“林下经济”背后的生态智慧。

覃容贵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中药

   在基地,覃容贵老师指导队员辨识药材时说:“竹节参需在山林中生长三年才能作为药材,这期间要与生态系统共生共荣。药材要好,生态环境必须要好。”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激活价值的模式,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

  惠民服务:用“健康中国”理念服务村民

  团队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要求,将中医药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团队指导老师们望闻问切,为感冒、关节疼痛等常见病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队员们开展血压测量、体质辨识,重点解读中西药合用禁忌,从配伍原则到服用间隔逐项拆解。

  针对留守女性、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团队创新服务模式:为承担双重压力的留守女性提供情志疏导,以中医调理缓解身心负担;为留守儿童开设“中药绘画课”,让孩子们通过画作向务工父母传递“村里种药、家中安好”的安心信号。“血压仪读数、体质辨识记录,都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具象注脚。”队员张晶表示,此次服务不仅解决常见病诊疗需求,更推动“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为乡村振兴夯实“健康根基”。

  产业链:以“链长制”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双壶堂药业生产车间,杜仲树皮经规范炮制工序蜕变为合格饮片。“2024年营收1.2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展现中医药产业链的经济带动效应——这正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参观药企团队师生与药企负责人合影

  从“田间草”到“柜中药”的全链条,严格遵循“链长制”发展要求:上游依托乾藏基地600亩药田保障原料供给,中游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下游拓展“中药+研学”新业态,每个环节均实现民生联结。

  流水线旁分拣葛根的村民表示:“离家十分钟路程,既能务工增收又能照顾家庭。”

  这就是产业链带动了“就近就业”、落实“稳就业”战略的鲜活例证。

药企负责人向团队讲解饮片制作过程

  为推动产业契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作为贵州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的三位指导老师带领团队精准施策:向种植基地提出“中药材种植+乡村研学”发展思路,规划中药采摘体验、红色研学路线,推动“一产”与“三产”融合;为双壶堂药业建议“提取物制备+饮片组合销售+C端健康服务”多元策略,助力“二产”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目前相关建议已获采纳,这一举措正推动产业从“单一农业”向“农业+文旅+教育”融合模式转型,实现“激活一产、带动二产、赋能三产”的协同发展,为乡村“造血式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

  青春担当:在战略交汇点践行青春答卷

  离开杠寨村时,队员们的标本夹里藏着竹节参叶片,笔记本记满产业链数据。这片600亩药田,正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中医药传承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基层交汇点。 “我们以林下种植答好生态卷,以便民服务答好民生卷,以全产业链答好产业卷。”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

  如今,杠寨村的药香正沿产业链持续转化:化为村民工资单上的增收数字,化为发往全国的合格饮片,化为孩子笔下的振兴画卷。实践充分印证:中医药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青年扎根基层为战略落地注入活力,二者协同发力,必将推动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在黔中大地徐徐铺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基层根基。

(图片采集:钱俊雪 罗忠圣 张欣)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715975300051008619&item_id=15715975300051008619&cdn=https%3A%2F%2Fregion-guizhou-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