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屯堡,是明风淮韵六百年的穿越与嬗变;是坚守,是传承,也是创新。屯堡,更是屯堡人血液里,奔涌不息的家国情怀。
邀你一起,循道贵州,梦回明朝,一起去感知当非遗的韵味遇见青春的脚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遗韵阁-实践团队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开启了一场与屯堡非遗文化的的深度对话。
01
地戏介绍

《三英战吕布》
——地戏表演
地戏是屯堡地区流传的民间戏剧,又称“跳神”,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它源于军旅文化,内容多为征战场景及忠义历史故事,兼具演武健身与教化功能。正月、七月于空坝演出,演员戴面具,以锣鼓伴奏,唱腔含江西弋阳老腔韵味,风格粗犷原始。
体验非遗技,感知匠心传
1 地戏面具制作
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面具雕刻,从选材(白杨木)、绘图到雕刻、上色,亲手制作简易面具,体会“一刀一凿皆文化”的匠心。

2 射箭
体验屯堡人“尚武”传统的射箭项目,感受军事文化遗存

3 磨豆腐
在当地农户指导下,使用传统石磨研磨黄豆,体验屯堡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智慧,了解豆腐制作与屯堡饮食文化的关联。

4 书法
在书法老师指导下练习毛笔字,呼应屯堡“崇文”传统。

02
行程安排

初见地戏,触摸“活化石”的温度
刚到天龙镇,团队就被一场震撼的地戏表演吸引。非遗传承人头戴面具,身着战裙,以刚劲的动作演绎着历史故事。原来,地戏源于明代军屯文化,是当年戍边士兵用戏剧形式传递历史、凝聚人心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看着演员们眼神里的专注,大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漫步古村,读懂屯堡的“守与传”
•走进屯堡学堂,百年前的课桌椅仍透着书香,这里延续着“崇文重教”的传统,让团队感受到文化传承中教育的力量。

•探访九万三故里,明代军屯建筑的石墙、箭窗、巷道,藏着满满的防御智慧。听当地老人讲述祖辈守土爱家的故事,才懂“屯堡精神”不只是历史,更是融入血脉的坚守。

•穿梭在古村落的石板路上,看斑驳的墙画、雕花的窗棂,传统建筑与生活场景的融合,藏着汉文化与当地风情碰撞的密码。

动手体验,感受非遗里的“烟火气”
实践队员在亲身体验中不仅触摸到非遗文化的多样形态,更读懂了: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生活里的传承,是一代代人用热爱与坚守续写的故事。这份记忆,将激励贵医青年继续关注非遗、传承非遗,让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03
总结分享会

团队成员分享心得
“地戏不只是表演,更是‘以戏育人、以史明志’的课堂。”
“屯堡的魅力,在于传统与现代活得那么和谐。”
“保护非遗,其实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
队员们的分享里,藏着对文化传承的新理解——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

END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看、访、做”三维度体验,让团队全面认识了天龙屯堡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活动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源于生活,传承在于实践”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参与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文化传播的责任感。未来,团队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天龙屯堡非遗,为文化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