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长征时,毛泽东在贵州为“干人”落泪背后的故事

发布者:  时间:2019-08-28 05:10:06  浏览:

贵州医科大学团委

F94F8

1AE27A

1934年10月中旬,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 福建长汀、宁化出发, 开始长征。

当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抵达湘黔边境时,国民党反动当局调集了20个师近40万大军, 在湘江一带组织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前堵后追,与红军进行决战,一举歼灭红军。

1934年11月25日,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之间抢渡湘江,打响了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战役。从11月27日至12日1日, 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 终于渡过湘江, 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由于机关及非战斗人员过于庞大, 队伍行进迟缓, 红军为此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经过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湘江血战之后, 国民党反动当局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便在沿途布下重兵, 企图围歼中央红军。博古、李德仍然坚持按原计划前进。这使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 毛泽东力挽狂澜, 建议放弃原定计划, 立即转兵向西, 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根据地。

1934年12月12日, 中共中央在湖南省通道县举行紧急会议, 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等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通道会议后, 按毛泽东的意见, 中央红军避实击虚, 分两路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省境。

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 发现这里的穷人格外贫困。贵州最贫苦的山民被称为“干人”, 红军总司令朱德对这个称呼的解释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贵州反动军阀政府向“干人”征收的苛捐杂税多达156种, 把他们的血汗榨得干干净净。所以, 红军所到之处, 到处可见行乞的“干人”, 这些扶着原始的木犁在石缝中劳作的人, 蓬头垢面、衣不蔽体、面色蜡黄、目光呆滞、骨瘦如柴。唯一的栖身之处是茅草搭盖的窝棚。

此情此景, 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红军指战员的心灵, 他们想不到自己的阶级兄弟被残暴的反动统治阶级压榨到这种悲惨的程度, 许多人情不自禁地伤心痛哭了起来。因此, 尽管经过残酷血腥的湘江之战, 红军指战员自身也困难至极, 但是, 他们都尽其所能地慷慨解囊, 相助这些贫苦的“干人”。

一天, 中央红军队伍来到乌江边。乌江, 贵州省第一大河, 号称“天险”。

DBF12


强渡乌江(油画)

在乌江南岸剑河县的一个村子, 红军指战员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倒在路旁。在严寒的冬天里, 他们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 饥寒交迫, 目光呆滞。正在行进着的红军指战员们纷纷围将上去。

这时, 毛泽东带着警卫员急匆匆地从后面赶了过来, 见前面围着很多人, 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干部激动地回答说:“报告主席, 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倒在路旁, 快不行了。

这位老婆婆说, 她家一年收的粮食, 全被地主抢光了, 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了, 就和儿媳妇分两路四处讨吃。因为今天天气太冷, 从早晨到现在还没有吃一点东西, 又冻又饿, 浑身没有力气, 就跌倒在这里了。”

毛泽东听了, 急忙走进人群, 看到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凄惨的遭遇, 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一个劲地往下掉。虽然已经是严冬季节, 但他毫不犹豫立刻脱下了自己身上的毛线衣, 又叫警卫员吴吉清拿了两袋干粮, 连同毛线衣, 一起送给了这位卧地不起的老婆婆。

毛泽东蹲下身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婆婆说:“老人家, 你记住,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 红军是专门打土豪分田地给穷人的队伍, 是‘干人’自己的队伍。”

老婆婆穿上毛泽东给的毛线衣, 嘴里连声念叨:“红军好, 红军好, 红军是我们‘干人’自己的队伍啊……”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吃了毛泽东给的干粮后, 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然后领着小孙子, 颤颤巍巍地走了。

684F

贵州“干人”影视图片

望着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在风雪中逐渐远去的背影, 毛泽东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深沉地对红军指战员说:“同志们, 我们从这个老婆婆身上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的, 绝不只是这个老婆婆一家的悲惨遭遇, 而是我们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缩影。祖国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么我们的任务, 就是要把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实现祖国的独立强盛, 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 幸福美好的生活!”

接着, 他又就此事鼓励大家道:“同志们, 眼下摆在我们面前的, 是天险乌江的惊涛骇浪、激流险滩、悬崖峭壁。我们一定要勇往直前, 在大风大浪中踏出一条路来,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指战员们听了毛泽东的这一席话, 激发起高昂的战斗意志, 在随即进行的闻名中外的乌江战役中, 以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迅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阻挡, 强行突破了乌江天险, 赢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极大地振奋了红军的士气。

ED3B

毛泽东和警卫员在一起

为了改变“干人”的悲惨生活状况, 红军每到一地, 都打开地主、富户粮仓, 把粮食、食盐等除留一部分军用外, 余下的均分给穷苦百姓。红军每到一地都受到“干人”的夹道欢迎, 到处呈现出民拥军、军爱民的热烈感人场景。有歌谣唱道: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

“朱德总司令,率领子弟兵;跃马长征路,来到乌江边;攻打遵义城,‘干人’齐欢迎;吓得王家烈,跑都跑不赢。”

“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干人’有了救命王。”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以后, 犹如一股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的洪流滚滚向前, 直奔贵州名城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使他进入中共中央的决策核心, 并成为指挥中央红军军事行动的三人小组成员。这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 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以后,走马上任的毛泽东不负众望,率领中央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渡赤水战役。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运动战。它是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核心后,受命于危难之时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

历史表明,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可以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党和红军,而四渡赤水战役,则在军事上挽救和保存了党及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

毛泽东曾称赞四渡赤水战役是他一生中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

B69B

1935年到达陕北的毛泽东

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38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已于昨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该剧讲的正是长征路上在贵州的点滴,以电视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央红军在党的支持和贵州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下,转战贵州各地,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伟大转折的艰辛历程。

2AD87


回忘历史,我们应当铭记先辈们的付出;站在现在,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日之中国,早已没有“干人”之说,短短数十载,我们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国家的强大!

了解历史,团团深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先辈们为了新中国付出的努力,团团骄傲自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员,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来源丨青春黔言(ID:guizhougongqingtuan),综合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丨李牧

排版丨新媒体部 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