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赋能屯堡文化
为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承非遗文化,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近日,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师生志愿者团队奔赴安顺市西秀区,开展“AI点亮非遗魅力,童心传承屯堡文化”系列活动,沉浸式探寻屯堡文化密码。
一·AI 赋能!校园里的屯堡文化新体验
上午,志愿者团队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中心校,以科技为桥,搭建起屯堡文化与青春对话的新通道。


(一)AR 漫游:一键“穿越”屯堡古寨
利用 AR 设备,志愿者为同学们开启“沉浸式云游”模式——屯堡民居的石头建筑、地戏戏台的古朴轮廓、凤阳汉装的独特纹样、乃至地戏表演的精彩瞬间,都通过3D动画生动呈现。学生们纷纷与志愿者互动,感受AI的神奇,仿佛踏入六百年前的屯堡场景,好奇与惊叹声此起彼伏。趣味问答环节里,“屯堡建筑的石头有啥特殊作用?”“凤阳汉装的纹样藏着哪些故事?” 一个个问题激发思考,AI 生成的屯堡服饰 “虚拟试穿” 照片,更是让大家直呼神奇,收获文创书签的同学,笑称要把 “屯堡记忆” 好好珍藏。




(二)文化讲堂:解码屯堡前世今生
志愿者变身 “文化讲师”,用 PPT 演示、短视频播放,把屯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讲得生动鲜活。从明代军屯的历史脉络,到地戏、傩雕、山歌的文化密码,晦涩的知识化作 “军屯将士戍边故事”“地戏里的英雄传说”,让同学们听得入迷。交流环节,“地戏面具为啥这么夸张?”“屯堡山歌都是咋从祖辈传下来的?” 同学们踊跃提问,志愿者耐心解答,在问答互动里,屯堡文化的根脉悄然扎根心间。


(三)蜡染手作:勾勒非遗青春模样
“蜡刀当笔,蓝靛为色”,AI 赋能的非遗蜡染体验课上,志愿者展示 AI 如何提取屯堡地戏面具、建筑飞檐等文化元素,生成兼具传统与现代感的图案。同学们手握蜡笔,或复刻 AI 生成的传统纹样,或用萌趣新图案与屯堡符号碰撞创作。当蓝白交织的作品晾干,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的奇妙融合,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二·实地探访!走进屯堡文化 “活化石”
下午,志愿者团队深入天龙屯堡、鲍家屯村,用脚步丈量历史,在实地探访中触摸文化肌理。
(一)古寨寻踪:触摸石头建筑智慧
漫步天龙屯堡、鲍家屯古巷道,石头垒砌的墙壁、石板铺就的路面、精美的石雕装饰,诉说着六百年的沧桑。志愿者穿梭 “三街六巷”,了解 “石头建筑里的军事防御智慧”—— 巷道如何暗藏 “ 伏击” 巧思,石墙怎样兼具 “御敌与生活” 功能。触摸着冰冷的石头,却仿佛触碰到先辈的温度,大家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更懂了屯堡建筑作为 “文化活化石” 的分量。


(二)地戏探秘:感受非遗表演魅力
地戏表演场里,脸谱威严、锣鼓铿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屯堡地戏精彩开演,演员们以夸张的动作、浑厚的唱腔,演绎古代战争与英雄故事。志愿者认真观看,感受地戏 “活态传承” 的力量。表演后,大家围拢交流,了解地戏的“传承困境与希望”,志愿者们默默记下,决心把这些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


(三)展馆研学:梳理文化传承脉络
在鲍家屯村陈列馆,负责人带领大家 “回溯历史”:从明代屯军的迁徙,到屯堡文化的形成;从传统农耕生活,到如今的文化传承创新。文物展品、图文展板,串联起屯堡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志愿者们交流感悟,“原来屯堡文化藏着这么多 ‘密码’,我们要当好 ‘传播者’!” 分享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所见所闻转化为传播屯堡文化的 “青春提案”



三·青春回响!这场传承之旅意义非凡
此次活动,是传承的缩影,更是青春的奔赴。
从 “AR 云游” 的新奇、AI赋能的智能碰撞,到实地探访的震撼,屯堡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 “陌生词条”,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鲜活传承,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底茁壮。
走出校园,把知识转化为传播力,在讲解、互动、实践中,读懂了 “文化传承的青春责任”,更坚定了用青春力量、以AI创新讲好屯堡故事的决心。青春视角的关注、科技手段的赋能,让古老文化撞见 “新活力”,为传承创新注入青春血液。
传承不息,青春不止!这场屯堡文化探寻之旅,是起点而非终点。未来,志愿者们将继续奔走,让屯堡文化 “活” 在当下、“火” 向未来,让更多人听见六百年文化传承的青春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