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丰富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形式,提升学习质效,激发青年学子的探索情怀和阅读热情,聚焦“我为同学做实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3月8日,在校团委指导下,校学生会组织45名同学赴贵州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开展青春·研学活动。


实践团同学参观了贵州省博物馆的“民族贵州”、“历史贵州”等多个主题展厅,近距离感受贵州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体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在贵州省图书馆,实践团开展2小时“沉浸阅读挑战”,同学从图书馆精选书单中选取医学、人文、科技创新类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深度阅读,并撰写心得感悟。
本期活动以“文化浸润+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沉浸式研学引导同学们拓宽视野、提升素养,通过“行走的课堂”让贵医青年在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
下一步,校团委将持续打造“青春·研学”品牌,联动更多社会资源,为青年成长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



研学实践团同学感言
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图书馆里的书籍是文明的传承,它们共同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文化底蕴。这次研学之旅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要积极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药学院 李远珍:
图书馆的典籍为医学研究注入人文视角,作为医学生,我们更应该深刻体会,守护生命与传承文化同样需要匠心与使命。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视野投身学术,让历史智慧与当代科技共同滋养医学之路。
麻醉学院 杨亿:
博物馆的文物与图书馆的典籍,恰似文化的双螺旋结构:前者镌刻着过往的基因,后者孕育着未来的可能。在数字技术的浸润下,那些曾经静默的文明符号,正以新的形态延续着永恒的生命力。这场研学活动让我触摸到,贵州的文明从来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永不停歇的潮涌。
药学院 杨兰升:
入贵州省博物馆,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贵州省博物馆的展柜犹如无数时光胶囊,封存着高原文明绵长的胎动,我深深折服于这片土地的包容与创造力。午后步入图书馆,静谧书香扑面而来踏。文学区名著众多,翻开《边城》,沈从文笔下湘西风情扑面而来,文字魅力直击心灵。社科区书籍涵盖广泛,为我剖析世界万象。博物馆的历史沉淀、图书馆的知识滋养,已深深融入心间,化作成长的养分,它们在我心间埋下求知种子,待日后长成参天大树 ,助力我逐林远航。